藏在深閨 仁壽有兩處唐代石刻群(組圖)
2014-06-01 08:50:28 來源:華西都市報 編輯:admin_zjx 評論:0 點擊:
“三清”像
觀無量壽經
南竺觀記
仁壽縣高家鎮(zhèn),有兩處不太被人知曉的地方,—是“牛角寨”,二是“壇神巖”。那里至今還保存著千年歷史的唐代石刻摩崖造像群,其中,“牛角寨”區(qū)域內為佛教石刻,共95個龕窟,1395尊佛像,“壇神巖”區(qū)域內為道教石刻,共6個龕窟124尊道像。兩處造像“一佛”“一道”,相距僅一華里之遙。
極其寶貴的是,石窟內的明確建造年代記載仍十分清楚。“牛角寨”龕窟的醒目文字記載為:“貞元中年太歲乙亥七月建”,“壇神巖”龕窟的文字記載為:“大唐天寶八載”。
“牛角寨”地處龍泉山脈中段,海拔760多米,四周峭壁,彎彎長長,頭大尾小,巧似一只牛角。當地老人介紹,寨上原來滿山翠柏,很早前還有“大佛閣”、“觀音堂”兩座寺廟,現在唯一幸存的,就只有崖東末端的三株參天古柏了。另外寨上尚殘留一口長方形大石坑。縣志記載:“明末清初張獻忠曾三次入蜀,兩次攻取仁壽,先后殺了當時仁壽的知縣劉三策和顧繩貽”。
當地人傳說,張獻忠曾在此駐兵,那口大石坑就是當年獻忠為士兵囤水用的。山的東面盡頭,在16米多高11米寬的峭壁間,有一尊氣勢宏偉雙手合十的半身彌勒佛像,背負牛角寨,坐西向東,莊嚴肅穆。佛像面前,近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,灌木叢生,怪石林立,這里有被當地人稱之為“香爐石”、“鴨子石”“奶奶石”、“望鄉(xiāng)石”、“螃蟹石”等文物。還有一些分別是《彌勒半身像》《維摩問疾》《觀無量壽經變》《千佛圖》《三清寶窟》等。
有一龕非常少見,就是《三教龕》。它與《三清寶窟》相距10余米之外的一處石壁上,上面鐫刻的是儒、釋、道三教的始祖造像。居中者“老子”,居左“仲尼”,居右是“釋迦”,三人在一條凳子上坐而論道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這兩處珍貴文物的發(fā)現,立即引起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。作為當時仁壽縣文化局負責人之一,我有幸同專家們一道多次上牛角寨、壇神巖實地考察。相關建檔資料剛剛上報,即獲上級急電通知:國家主管部門正在編纂向國內外發(fā)行的《中國美術全集》,其中(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),牛角寨、壇神巖有關龕窟被選中上冊,唯獨道教《三清寶窟》因大部被掩埋無法展現全貌,須上報完整資料。時間緊,任務重,我們組織力量挑燈夜戰(zhàn),終于完成了任務,讓兩處石刻藝術精品展現在《中國美術全集》上。
徐成村 文/圖作者系原樂山大佛文管局長
極其寶貴的是,石窟內的明確建造年代記載仍十分清楚。“牛角寨”龕窟的醒目文字記載為:“貞元中年太歲乙亥七月建”,“壇神巖”龕窟的文字記載為:“大唐天寶八載”。
“牛角寨”地處龍泉山脈中段,海拔760多米,四周峭壁,彎彎長長,頭大尾小,巧似一只牛角。當地老人介紹,寨上原來滿山翠柏,很早前還有“大佛閣”、“觀音堂”兩座寺廟,現在唯一幸存的,就只有崖東末端的三株參天古柏了。另外寨上尚殘留一口長方形大石坑。縣志記載:“明末清初張獻忠曾三次入蜀,兩次攻取仁壽,先后殺了當時仁壽的知縣劉三策和顧繩貽”。
當地人傳說,張獻忠曾在此駐兵,那口大石坑就是當年獻忠為士兵囤水用的。山的東面盡頭,在16米多高11米寬的峭壁間,有一尊氣勢宏偉雙手合十的半身彌勒佛像,背負牛角寨,坐西向東,莊嚴肅穆。佛像面前,近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,灌木叢生,怪石林立,這里有被當地人稱之為“香爐石”、“鴨子石”“奶奶石”、“望鄉(xiāng)石”、“螃蟹石”等文物。還有一些分別是《彌勒半身像》《維摩問疾》《觀無量壽經變》《千佛圖》《三清寶窟》等。
有一龕非常少見,就是《三教龕》。它與《三清寶窟》相距10余米之外的一處石壁上,上面鐫刻的是儒、釋、道三教的始祖造像。居中者“老子”,居左“仲尼”,居右是“釋迦”,三人在一條凳子上坐而論道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這兩處珍貴文物的發(fā)現,立即引起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。作為當時仁壽縣文化局負責人之一,我有幸同專家們一道多次上牛角寨、壇神巖實地考察。相關建檔資料剛剛上報,即獲上級急電通知:國家主管部門正在編纂向國內外發(fā)行的《中國美術全集》,其中(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),牛角寨、壇神巖有關龕窟被選中上冊,唯獨道教《三清寶窟》因大部被掩埋無法展現全貌,須上報完整資料。時間緊,任務重,我們組織力量挑燈夜戰(zhàn),終于完成了任務,讓兩處石刻藝術精品展現在《中國美術全集》上。
徐成村 文/圖作者系原樂山大佛文管局長
上一篇:行走在雅江,醉美是折多河
下一篇:江西:旅游資源富省 為何成旅游窮省